当前位置: 首页 >> 国防教育 >> 国防之窗 >> 国防人物 >> 正文
让老兵的生活充满阳光
■
王叩(右一)与社区退役军人唠家常。杨 博摄
晌午,和煦的阳光铺满天津市南开区阳光壹佰国际新城社区。花园里,正在晒太阳的几位老人看见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站长王叩路过,纷纷向他招手,拉着他唠几句家常。
几位老人都是社区里的退役军人,和王叩很熟悉。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成立4年多来,已成为社区老兵共同的“家”。站长王叩也是一名退役军人,既是老兵们的战友,更是他们心中的“自家人”。
2017年,37岁的王叩退役后来到阳光壹佰国际新城社区,成为一名社区工作者。社区工作千头万绪,热心肠的王叩不厌其烦,总是想方设法把群众反映的烦心事、挠头事办好。组建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时,担任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的王叩,“当仁不让”地成为站长。
在王叩看来,要让退役军人服务站更好发挥作用,关键是增强社区老兵的向心力。在他的提议下,服务站陆续设立退役军人大讲堂、红色书吧、法律咨询室、理发站等功能区域。为方便老兵沟通情感,退役军人服务站还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在专门的活动室悬挂“退役不退志,退伍不褪色”标语,布置军旅主题海报和宣传画,打造军味十足的“退役军人之家”。忆军旅、唱红歌、唠家常……“退役军人之家”常态化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让社区230余名老兵的心越贴越近。
前不久,一场老兵座谈会在“退役军人之家”举行,70多岁的贾大爷坐着轮椅参加。在“向国旗敬礼”环节,妻子劝他“坐着也可以”,贾大爷却努力站起身来。他对妻子说:“你不懂,这是军人的情怀……”
为更好服务社区老兵,王叩组织服务站工作人员为每名老兵建立个人档案。哪位老兵腿脚不好,哪家子女不在身边,哪些老兵需要定期取药,服务站工作人员都悉心记录下来。
老兵铁大爷的子女在外地工作,妻子身体一直不好。惦记着铁大爷一家,王叩时常上门走访。“家里什么东西坏了,他找人帮着修。有什么急需物品,他骑上电动车,很快就给买回来……”铁大爷说,妻子过世时,王叩第一时间赶到他家,忙前忙后地张罗,让他感觉有了依靠。
独居的86岁退役军人李大娘,也是王叩的“重点保障对象”。一天深夜,李大娘家里飞进几只蝙蝠,第一个电话打给王叩。及时赶来的王叩赶走蝙蝠后,还对家里进行了全面消杀。提起这件事,李大娘赞不绝口:“他把我们老兵当自家人,把我们的事当成自家事来办……”
“做好社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不仅要为他们提供生活上的帮助,还要给予精神上的慰藉。”采访中,王叩提到一对老兵夫妇。
耄耋之年的王亚川、王燕夫妇都参加过抗日战争,得知他俩同时住院治疗的消息,王叩专程赶去探望。“两位老兵见到我,不由地讲起当兵的往事。”王叩回忆,老兵讲得投入,他听得认真。王亚川讲起自己在战场负伤的经历,王叩告诉他,“现在咱们的部队建设发展越来越快,越来越强大了。”
“你懂我心里想什么。”想起与王亚川那天的交流,王叩至今感到心头发热,“老兵把我当成知心人,我一定不负他们所托,干好本职工作。”
后来,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王叩将社区退役军人组织起来,成立了一支名为“撸起袖子加油干”的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捡脏护绿、安全巡逻、文明劝导……迷彩马甲穿在退役军人志愿者身上,为人民服务的光荣传统根植在他们心里。
“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的设立,给老兵心中带去阳光。老兵们服务人民积极奉献,整个社区都充满阳光。”说话间,王叩的脸上挂着笑容。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李倩
责任编辑:杨红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