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防教育 >> 国防之窗 >> 国防人物 >> 正文
优秀青年人才群体 | 曾灵:做科研攻关的“长跑运动员”
“她拼起来的狠劲和干劲,我们几个加起来都自愧不如。”同事对她的评价,让一个“花木兰”“女汉子”的形象瞬间立于眼前。
“科研攻关是一场寂寞的长跑,唯有坚持到终点,才会有收获有回报。” 陆军军医大学陆军特色医学中心野战研究部某室副研究员曾灵寥寥数语,道出了科研工作者的坚守,更道出了他们那颗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的心。
2006年从第三军医大学毕业后,曾灵幸运地考取了蒋建新院士的研究生。蒋院士经常给学生们讲述大学程天民、王正国等院士们的事迹,老一辈科研工作者数十年如一日的奋力拼搏深深打动了曾灵,“正是有了这种坚持坚守坚韧的科研精神,军事医学才有了薪火相传、创新发展的今天。”她立志要接好科研的“接力棒”,为大学和中心发展做贡献。
2006年至2011年,在导师蒋建新院士的指导下,曾灵完成硕博连读,毕业后一直留在蒋院士团队开展战创伤脓毒症的相关基础研究,深耕之下,硕果累累。
她聚焦脓毒症“细胞因子风暴触发及其继发性损害”分子机制及预警生物标志物的发现,以第一/通讯作者(含共同)在SCI Transl Med、Nat Microbiol、Cell Host & Microbe、Mol Ther、Ann Surg和Crit Care等期刊发表论著3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获批专利6项,发表论文被Nature、Science和Cell Stem Cell等期刊累计他引1027次。
坚守,是曾灵最常挂在嘴边的关键词。在她看来,搞科研就是要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坚守与决心。
中心脓毒症样本库的建立过程让她深受启发。这个样本库从2001年建立至今已有21个年头了,在导师蒋院士的要求下,曾灵硕博阶段就一直在做样本采集工作,持续采集创伤评分大于16分的患者血样本。一开始,她非常不理解建立样本库的意义,费时又费力,何况这项工作还看不到即时的效用。但随着科研工作的深入,她发现很多课题研究都是基于样本库的样本资料才得以顺利进行。坚守才有产出,厚积才能薄发。她深刻领悟到科研攻关就是这样点滴积累的过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持续投入。
“贵在坚持,难在坚持,胜也在坚持。”这是曾灵参评国家优青时最大的感受。
2019年曾灵第一次申报优青时成功进入上会答辩环节,面对25%的淘汰率,想到前期自己第一次申报青年项目、面上项目的顺利过程,便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忽略了对手个个都是科研佼佼者的事实,最终因成果不够突出申报失败。2020-2021年她沉淀了两年,一门心思扑在研究上,看文献、做课题、写文章……循环往复。直到今年,在国家优青项目女性申请者年龄的上限40岁的关口,她终于申报成功。几年的时间,曾灵始终没有放弃,也没有因为临近年龄上限而退缩,而是沉下心来“武装”自己,一步步带着科研成果迈上更高的台阶。
在身边人眼里,曾灵是一个不知疲倦的人。她说:“科研是场持久战,需要强大的精神内核和不懈的毅力支撑。”这也是她躬身践行的写照。
参加工作11年,曾灵每天都会早早来到办公室。即便没有任务,她也会抓紧一切时间为自己“充电”。不是钻入文献堆里,就是扎进实验室里。她坚信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为战育人,把科研精神传承下去。曾灵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投身于科研工作中,“白天做课题,晚上读文献”,每天十几个小时的工作是常态,但她还是时常感觉时间不够用:“优秀的文献实在太多了,我要尽快消化这些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和科研创新,教给学生。”在蒋院士的带领和帮助下,她快速成长为科室科研的中坚力量。好友开玩笑说她“带学生比带自己女儿还要用心。”对此,曾灵十分感激家人为她稳定了生活的大后方,让她可以毫无顾虑在科研战线上奋力冲锋。
战场需要什么,科研重心就瞄向什么。曾灵深知研究成果只有对接战场需求才能及时将科研力转化为战斗力。蒋建新院士也时常鞭策她“做军事科研者就是要‘追着硝烟’搞教学,‘闻着战味’钻科研。”
得益于蒋院士的严格要求及悉心指导,曾灵的科研水平迅速提高,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科研干将。目前为陆军特色医学中心野战研究部某室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重庆市中青年医学卓越团队负责人,入选重庆市杰出青年、重庆英才及陆军科技英才。
下一步,曾灵和团队将会继续把科研成果瞄准战场,瞄准部队,瞄准未来,把脓毒症的机制研究应用到战创伤感染救治的领域,为战而研,保障官兵生命健康,助力强军兴军征程。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陆军军医大学
责任编辑:黄敏
编辑日期:2022-11-14
链接:http://www.81.cn/nb/2022-11/14/content_101985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