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5月28日,年仅25岁的深圳华为公司员工胡新宇因工作任务紧迫持续加班近1个月,导致过度劳累,全身多个器官衰竭,离开人世。这则惊人的消息引起了人们对于“过劳死”这一名词的关注。
什么是过劳死呢?过劳死是指由于工作时间过长、劳动强度过大,加上心理压力过重,长期慢性疲劳,身陷精疲力竭的“亚健康”状态,从而诱发身体潜藏的疾病突然恶化,救治也无力回天,造成猝死的现象。其实,“过劳死”与一般猝死几乎没什么不同,但其特点是隐蔽性较强,没有明显的预兆性。
“过劳死”这个词汇源于日本,最早出现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经济繁荣时期。据报道,日本每年约有1万人因过劳而猝死。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统计,在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地都有过劳死发生率的记载。“过劳死”作为医学命名是近十五年才确立的。2002年,“过劳死”一词还被英语权威词典《牛津英语词典电子版》正式收录,以配合二十一世纪的最新发展形势。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中国已成为全球工作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人均劳动时间已超过日本和韩国。中国人的工作时间越来越长,过劳死也呈急剧增加趋势。据估算,中国每年因过劳死去世的人多达60万。随着加班的“普及”,年轻人死在办公室的例子屡见不鲜。
随着新闻报道的不断曝光,过劳死在我们身边的例子也越来越多。有资料统计显示,在30岁至50岁英年早逝的人群中,95.7%的人死于因过度疲劳引起的致命疾病。这些不幸遭遇“过劳死”的都是怎样的人群呢?过劳死的人群中,有两个特殊的群体就是企业家和知识分子。在深圳,伴随着特区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当初的创业精英已有近3000人逝去,其逝世平均年龄为51.2岁,比北京知识分子平均寿命还低2.14岁,比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广东省平均寿命低25.32岁。让人惋惜的是,这些过劳死的人往往都是社会精英,包括非常成功的企业家和专家学者。这些人拥有无可限量的美好前景,但都因为劳累而早早绷断了生命之弦,在人生的黄金年华逝去,让人不由得扼腕叹息。
有一位企业家曾说过,成功创业一次,寿命减去十年!经调查发现,有90%的企业家表示工作压力大;有76%的企业家认为工作状态紧张;平均每4个企业家中就有一位患有与工作紧张相关的慢性疾病,如神经衰弱、高血压、慢性胃炎等;有不少企业家觉得内心孤独,甚至产生厌世心理。虽然工作让他们身心紧张,但他们仍然乐此不疲。
为什么工作会如此令人上瘾、让人孜孜不倦?“过劳死”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追究其生理原因,过劳死的罪魁祸首是因为肾上腺素!肾上腺素是一种压力荷尔蒙,一般在紧急情况下才会分泌,它会使得心跳加快、血压上升。科学研究发现,“工作狂”们似乎对肾上腺素有着特殊的生理需要,他们的肾上腺素保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平,常常刻意寻求一些具有高难度和高挑战性的工作来做。然而,如果这种紧张状态持续数周、数月甚至数年,持久的压力会引发高血压和心脏病、弱化免疫系统,使我们更容易遭受病毒的侵袭。此外,人们之所以废寝忘食地拼命工作,还在于他们异乎常人的使命感、价值感、责任心等,最后养成了过度耗费生命能量的不良工作习惯,导致令人痛惜的恶果。
由于工作占用了太多的时间,工作狂们还会忽视身体锻炼、无视饮食规律、压缩休息时间,这无疑会让身体健康状况雪上加霜,不可避免地发生病变。这就像一个经常遭受高压的弹簧,因过度疲劳而发生了不可逆的永久变形。人体精力的长时间透支也会严重破坏了自然的生理规律和节奏,导致老化加速、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哪些人比其他人更需要警惕过劳死呢?统计资料表明,患有某些疾病的人比其他人更需要注意珍惜健康,警惕过劳。医学研究认为,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特别需要警惕过劳死,比如冠状动脉疾病、主动脉瘤、心瓣膜病、心肌病和脑出血。除此之外,消化系统疾病、肾衰竭、感染性疾病也会导致“过劳死”。
一般人怎样预防过劳死呢?在日本有一个“过劳死预防协会”,它向人们列出了过劳死的十大预警信号:肥胖,脱发,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性能力下降,小便次数频繁,心算能力越来越差,难以控制自己的负面情绪,睡眠质量下降,时常有头疼、耳鸣、烦躁等躯体反应等。日本“过劳死预防协会”指出:有上述两项或以下者,处在“黄灯”警示期;累积3至5项者,为首次“红灯”预警期,表明已具备过劳死的征兆;累积6项以上者,为严重“红灯”危险期,可视为过劳死的高危人员。
在生活中,我们怎样做才能远离过劳呢?有一些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帮助改善过劳状况:比如坚持体育锻炼,保持心情舒畅,合理调整饮食,适度休息,定期体检,积极治疗心血管疾病等。工作压力对员工健康造成的危害,也许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严重。对于中年人,精力开始自然衰退,因过度操劳而引发身心衰竭更常见;同样的情况也可能出现在青年人身上,这值得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人们必须掌握一些新技能,学会更健康的生活方式,为自己的身体留出放松休息的时间。
怎样处理工作与生活的关系?我们知道,勤勉工作确实是一种美德,但不应以生命为代价。工作并不总是一件美妙的事,它在带给你金钱、地位和成就感的同时,也消耗你的时间、吞噬你的生活。如何在工作和生活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是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让我们都来珍惜健康,警惕过劳!(来源:中国科普博览-心理健康博物馆)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