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见地图”其实并不新鲜,网上就曾流行过各类不同的版本,还有“世界偏见地图”在网络上疯传。
2016年伊始,由“百度搜索”出品的《枇杷来了》就带给网友一个“惊喜”。他们对2015年全国各地区网民使用百度搜索引擎时的高频词汇吹响“集结号”,以地域为维度,并根据这些高频词汇绘制出了一幅“2015年中国偏见地图”。
在这之前,也有不少网友自制的偏见地图在网络上流传,只是那些都多少带有个人偏见的意味,难逃“以偏概全”的嫌疑。而这张偏见地图被百度形容为“通过用户行为大数据分析用户个性画像,以趣味大数据形式体现中国各个地域网民们的关注导向,真实还原不同地域的价值观”。总结得如此“有理有据”的一幅地图,随后也“堂而皇之”地成为了各省市、自治区新一轮的标签。
大数据可以这样用
在看到“2015年中国偏见地图”之前,人们对大数据的应用都停留在高大上的科技领域或者经济领域、城市建设等,但是“2015中国偏见地图”的诞生让不少人意识到,原来大数据还可以这样“玩”,它搞笑起来也是蛮认真的。
“出行”“摇号”“房价”“雾霾”“明星吸毒”……这是北京地区网民们在过去一年搜索过的关键词,虽然看起来每个词都是北京的“标签”,但最终百度给出了“千古操心人”词语作为北京的标签。给出的解释也是,因为这些搜索词多与政策、经济和新闻热点相关,才被认为帝都人民个个都是操心的命,有着一颗事事围观的“朝阳心”,每天都在国家大事中思考人生,于是被贴上了“千古操心人”的标签。
在另一座一线城市——上海,当地人民关注的热词则是“金价”“自贸区”“新版人民币”等,因此上海被赋予“全国富联”的称号。而“北上广”中的广州人则被快节奏的生活“驱赶着”身心,“加班费”“熬夜”“恒大”这三个热词一出,给出的广州标签就是“忧桑加班狗”。
如果这些并没有超出你的想象,那么内蒙古自治区的“套马的极客”是不是开始有点“新常态”的感觉了?“骑马送快递”“国产大飞机”“天河二号”是内蒙古人的搜索热词。作为一个神奇的地方,内蒙古不仅有草原,有牛羊,还有国产大飞机,于是威武雄壮的蒙古族汉子就成为了“套马的极客”。
而在去年,吉林省的“吉林一号”“卫星”“间谍”搜索热度,让吉林成为了“东北碟中谍”,此外,贵州省、四川省、黑龙江省的地区标签则分别为“众筹初体验”“任性创业”以及“五常大米甄嬛传”。
伴随着疯狂转发而来的,也有网友的热议,而这些看似科学的结论还受到不少网友的质疑。比如一位来自山东的网友,看到“龙门客栈”的标签时,以为是夸赞山东人深明大义,谁知竟是因为“大虾”和“莱州金矿”才得出了“龙门客栈”(黑店)的标签。这让他哭笑不得,感觉山东大汉忠厚宽容的形象被一扫而光。
为何偏见地图经久不衰
“偏见地图”其实并不新鲜。几年前,网上就曾流行过各类不同的版本,比如北方人看全国,南方人看全国等。近日,还有一份“世界偏见地图”在网络上疯传。
这份“世界偏见地图”出自保加利亚一名设计师摄影师扬科·萨佛诺夫之手,在他眼中,整个中国是个大超市,印度是“各种咖喱”,日本就是“丰田”,阿拉伯半岛全是“真主大叔”,阿根廷是“一元店”;美国人眼中的土耳其是“感恩节大餐”、意大利是“教父”、北欧是“社会主义联盟”;意大利人眼中的芬兰是“造手机的”、德国人“守时成瘾”……他最近还将这些偏见地图结集成册,出版了《偏见地图》一书。
“这样的偏见来自于心理学一个概念,刻板印象。”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研究员朱廷劭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也就是说用一些鼓励、单一、片面的特点来宏观概括一个人或一群人的做法。“比如,认为伊斯兰国家的人就是恐怖分子。”朱廷劭解释道,“但是这从心理学角度上看,并不是一种值得鼓励的行为,因为这会让个体对他人的理解狭隘化、简单化。”
趣味性大于准确性
虽然相较于个人绘制的粗线条,百度绘制的“2015中国偏见地图”来源于大数据,看起来更科学,但是这样的热词能否成为一个地域的标签还是要打个大大的问号。“我想这样做的趣味性大于准确性。因为搜索关键词只是表明人们对于信息搜索的需求,但是作为区域标签则并不一定准确。”朱廷劭认为。
“某一区域的人在某个时间段内搜索的内容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相对于该地域人的个性,具有地域特征的客观事件可能影响更大。比如北京人关心雾霾,但是贵州地区的人则不那么关注雾霾。”朱廷劭举例道。
与贴标签这件事相比,网络大数据的收集对于人类自身研究还有个更靠谱的应用,比如朱廷劭团队就一直通过微博、热词等关注着人们在网络上的心态如何。“现在我们在做的就是搜集微博用户的自我表达,实现对事件的自动检测,对网络舆情事件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并根据事态的发展给政府提些建议。”
在朱廷劭看来,这样比通过量表测评及时性强,可应用范围更大,因为首先人们在网上的自我表达一般都是自发的,更具真实性;其次,这样获取的样本量也会远多于量表所能实施的规模。“我想,未来这些大数据甚至还可以做出更多的事情,比如通过某些蛛丝马迹的留言或者细微的动作就可以分析出这个人是否存在自杀倾向、危险性等。”朱廷劭表示。(作者:《中国科学报》记者 袁一雪,原文见《中国科学报》 (2016-01-22 第5版 文化))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