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心理健康 >> 心理百科 >> 正文

究竟是谁需要自律?

 【来源: 】 【2024-07-10】 【浏览次数:】 【字体大小: 】 【打印】 【关闭】

  究竟是谁需要自律?

 如果有机会,我们安安静静的观察婴儿:当它饿的时候,它哭泣,通过全身心的反应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当妈妈把它抱在怀里,它满足而愉悦的吮吸着乳汁,圆满自足。婴儿会自我控制吗?不会。婴儿不会想着“我最近胖了三斤得减肥了”来控制食欲。所以,提到自律这个词,首先想到的是具有自我控制能力的成年人。

 但你不觉得奇怪吗?婴儿不会自律,但却不会放纵。它的行为浑然天成,契合本能发展最佳定律:它不会在困得不行的时候,还熬夜;更不会在已经吃饱的情况下,为口腹之欲而吃坏肠胃。本能作为最高智慧,指引着他们适应环境,保存力量用于发展。饿了就吃,饱了就探索世界,困了就睡。婴儿“知行合一”,“表里一致”。

 所以,与其说婴儿不会自律,不如说他们不需要自律。

 需要自律的,是具有强大认知能力、聪明绝顶的成年人。

 自律的前身——他律

 婴儿在成长过程中,父母对其养育和管教。养育涉及吃饱穿暖,管教则让它社会化,适应环境期待,成长为一个主流社会的好孩子。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君子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第一步是修身,如何修?《易经》所言:蒙以养正。在“蒙童”阶段,需要以正确的规则对其教化。这个过程,就是自律的外化:他律。

 “桌上吃饭,不要吧唧吧唧咂嘴。”“早睡早起身体好。”“饭前便后要洗手。”“吃饭要光盘,好孩子不挑食。”这些从小到大耳提面命的句子,构成了我们成长中的背景音。小时候,我们从外面玩了一身泥巴回家,刚伸手拿一块饼干,却被妈妈抓个正着:“赶紧洗手去!”于是,我们悻悻的洗手,惦记着悬而未决的美味。在家被父母嘱咐着,在学校被老师盯着,做不到慎独,时不时犯规,却也无伤大雅。其实,被人管着是件既难受又舒服的事情。难受是因为不能为所欲为,舒服则是不用为自我负责,反正头顶上还有一双眼睛。记得小时候,我逮着各种机会放纵,盛夏放学后,顶着炎炎夏日吃了很多雪糕;趁妈妈不在家,一口气吃光了巧克力。不仅不内疚,反而暗中兴奋。当然,之后喉咙发炎和牙疼的经历,算是因果报应的教训。

 自律的发展——内化

 某一天,哪怕家长不在家,你也觉得偷偷看电视不写作业,是一件不太好的事情。那瞬间,脑子里闪出的念头是:这样不对吧?于是,像是有人监管着一样,你自觉走进房间,掏出作业本,独自完成。

 某一刻,你看到超市购物架上一排排的巧克力,兜里揣着足够的钱,但转念一想,算了,吃多了又会牙疼。

 或许你尚未反思,只觉脑子里的声音非常熟悉,像极了父母的唠叨。甚至,你会对那些“不守规则”的同学进行“教育”,俨然父母曾经的样子。某天,你惊觉你不是那个哭着要吃糖果的六岁儿童,也不是一切行为都得家长监管的小孩——你已经长大,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管好自己的欲望。柏拉图在著述中提到,苏格拉底曾为雅典的青年做思想的“引产”,启发他们去思考和认识自己。后来,苏格拉底被告上法庭,罪名是渎神。在那场举世闻名的判决中,苏格拉底认为他的所作所为,均发自“心底的声音”。这也许就是中国明朝大圣人王阳明所言的“良知”:那个指引我们做出正确事情的声音。

 也许我们并非要学做君子圣人,但我们的成长也伴随着他律内化为自律。父母或权威的声音逐渐被我们内化,形成内在的声音。当我们独处的时候,也有一个“超我”在监视着自己:这样做好吗?符合要求吗?正确吗?我们开始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观察、评估,并得出一些初步的结论,形成了独特的感受:开心,自豪,或是挫败。

 自律的反面——放纵

 从某种视角看人类,我们会认为人类是好逸恶劳的。亚当和夏娃因为蛇的诱惑偷食苹果,被逐出伊甸园,从此不再无忧无虑。伊甸园是子宫的隐喻,世间的劳作是芸芸众生要面对的苦。这种人性观(人性观有很多种)认为人类好逸恶劳。若缺乏惩罚,小孩子会无法无天。不控制他们看电视,他们会看个没完。不控制他们吃零食,他们会把自己的肠胃吃坏。

 所以,似乎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名为“放纵”的小恶魔。它打乱我们的计划,破坏我们的意志,如同家喻户晓的故事中那个被压在五指山下的孙悟空,曾大闹天宫,破坏天庭。唯有戴上紧箍咒,才懂得规矩。如何理解这个名为放纵的小恶魔?先来看一个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的需求是分层次的,从最低层次到最高层次,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被尊重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人们往往是满足了低层次的需求后,再上升一步,满足高一层级的需求,如同我们玩的过关游戏。当我们忍饥受冻时,我们不会去想谁来爱我。当我们在危险的丛林中穿行,全神贯注于规避危险时,我们不会去琢磨自己看起来是否体面。中国的古话云:衣食足而知荣辱,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这时,你需要去觉察:当我放纵自己时,是什么得到了满足?回到需求层次理论上看,是什么需求在推动你放纵?

 也许是你深夜在寝室里翻出零食,只是想获得控制感:你通过食物安慰自己的肠胃,一如婴儿哭闹时能够喝着乳汁,那是让我们宁静和心安的源泉。也许你通过追剧来逃离面对数学的焦虑,就好像小孩子在幻想中,自己成为拯救人类的英雄,或者白雪公主。安全、归属、爱——这就是放纵背后的需求。

 不了解需求,自律如无源之水。

 自律的获得——练习

 要成为一个自律的人,或者说,get到自律这种技能,是有法可循的。可以说,几乎任何技能都是刻意练习的结果。在练习之前,需要大家进行几点反思:

 1. 你的自律程度如何?

 2. 你希望重点培养哪方面的自律?

 3. 你打算如何开始?

 这三个问题,以自我了解为始。假定读到这篇文章的各位都是部分自律,而不是泛泛的认为“我是个无法自律的人”(这是一种非黑即白的观念)。也许你可以早睡,但你无法抵抗美食。或者你坚持每日去图书馆,但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走神和玩手机中耗费。当然也有可能,你沉迷于DOTA,刷知乎,看小说而影响了自己的学习、人际和正常的作息。不管你属于哪类,都是“有药可救”。

 第一步,你需要花一两周进行自我观察,观察需要尽可能的客观、公正,并做好记录。

 第二步,利用计划表(to do list)来结构化自己的生活。我的建议是,以周计划为提纲,列出需要完成的重点任务,然后落实在每日。这个过程,你需要一边做,一边改进。记住,你不需要追求一个完美的计划表,而是利用计划表来安排自己的时间(不要被计划表奴役)。

 第三步,反思和提升。反思是人类非常重要的功能。当你执行完计划后,抽出时间看看效果,并自问:是什么促使了自己做得好,又是什么导致了问题。找到促进因素和阻碍因素,对计划进行优化。在反思时,也不要责备自己,而是保持接纳的心态,意识到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像锻炼身体一样,循序渐进。

 自律的升华——自我实现

 自律带来自由这句话,也许是对的。但是对此的过于执着,或许会把我们引向它的反面:自律的崩塌,自由的僵化。到底是什么带来自由呢?是自律,还是我们的智慧?是我们的热爱,还是最原初的需求?或许,当我们越来越清楚自己是谁,越来越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擅长,清楚自己的梦想,我们才能真正的制心一处。德尔斐神庙上的一句话足以概括:认识你自己。埃里克森毕生发展理论的诠释,是“自我同一性的获得”。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上,落到了自我实现这个层次。有什么快乐可以与这个层面的满足相提并论?我认为没有。梦想就是梦想的奖赏,热爱就是热爱的回报。至于自律——也许你已经不需要了。因为叫醒你起床的,就是你心心念念的梦想。

 愿你怀着这份热爱上路。

嘉陵江路校区地址: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嘉陵江路777号 邮编:266520
市北校区地址:青岛市抚顺路11号 邮编:266033
临沂校区地址:临沂市费县县城东外环1号 邮编:273400
版权所有:2014 CopyRight 青岛理工大学 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