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战疫,共盼春来。人文与外国语学院周密安排“五个一”心理战“疫”第一课,坚持暖心抗疫、防疫育人,多层次、多维度、多举措做好学生心理工作,以“阳光心态”战胜疫情。
一次全员摸排,构筑“心理底线”。人文与外国语学院坚持心理育人,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放在思政教育的重要位置。利用走访座谈等方式,掌握学生开学思想动态,精准把脉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时效性、精准性、科学性。开通心理援助专线,充分发挥心理辅导站桥梁的作用,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坚决做到摸排全覆盖、无遗漏、无死角,筑牢”心理底线”。

一次线上“微课”,提升“心理免疫力”。各班线上召开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辅导员、班主任们采用多种形式促进师生互动,给学生注入了心理正能量,打好积极向上的心理底色。“我的心理免疫力越来越强大,不再担心害怕”“感谢老师及时有效的心理帮助”“我是一个积极向上的人”“春天终会来,而我向阳而生”。同学们的一句句反馈,让老师继续前行。

一次朋辈辅导,戴好“心理口罩”。立足专业特色,弘扬“爱我”文化。社会工作专业开展“我为朋辈来辅导”活动,通过朋辈互助共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我们选拔专业的“阳光伙伴”进入心理训练营,通过系统的专业再培训,提升朋辈辅导效能。张同学对她的“阳光伙伴”说:我从你的学到了乐观、积极的应对方式,感谢你的支持培养,我觉得我有了新的“心”力量。

一次知识普及,从“心”呵护成长。学院通过QQ、微信公众号等融媒体资源,发布《心理调适指南》《心理健康教育保健手册》等,让学生正确认识疫情防控,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和接纳自己自己的心理状态,学习应对如何在疫情中自我成长,减少负面情绪,增加心理韧性,加强心理保健,提高自身心理免疫力。

一次体育锻炼,开好“心理处方”。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提升心理幸福感,有助于调适情绪。学院坚持心理育人与体育育人相结合,积极号召学院学生,遵循年龄特点、生长发育规律,发挥各自的体育特长,养成“乐动、爱动、能动、会动”的习惯,培养健康体质。同学们通过室内瑜伽、平板等各种方式进行锻炼,给自己的心情充充电。

心理育人工作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关键组成部分。人文与外国语学院充分挖掘心理育人元素,培育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弘扬“爱我”文化,继续秉持“以学生心理需要为工作出发点,以提升全体学生心理健康素养为目标,以学生自助成长为指引”的理念,构建心理育人网络,把心理育人融入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中,以实际行动呼吁青年学生关注心理健康,为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版面编辑:赵华清;撰稿人:辛雪梅、贾舒文;审核人:林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