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人文与外国语学院志愿服务团队到南岛社区开展“杯杯精彩 韵律暖冬”老年人纸杯舞律动活动。王小倩、王玉杰、黎盼盼等14位社工专业学生结合专业所学,带领社区老人开展“纸杯翻翻乐”活动,以此评估老年人的反应灵敏度和专注力,同时为老年人进行“认知症知识宣讲”,科普养生小知识,得到老年人及家属的高度认可和肯定。该活动是学院大学生社区实践“青辰+”计划的组成部分,“青辰+”计划是通过发挥专业优势,链接专业资源,投身社区实践,涵盖认知症友好社区助老服务、亲职教育系列特色活动、社区共建与资源整合服务等多个领域,开展了志愿宣讲、文体教学、社会治理等系列活动,真正实现社区需求与学生实践的双向奔赴,构筑社区基层治理与青年成长成才的双赢格局。
实施“点单+派单”新模式,搭建社区合作新平台
经过长期实践,人文与外国语学院依托微信公众号搭建了“点单+派单”志愿服务平台,学院与社区共建协商后将志愿服务内容制定成详细的“菜单”,社区工作人员在服务平台上“点单”,学院团委就会向各个团支部或学生组织、个人进行“派单”,学生志愿者进行实时“接单”,实现精准、快捷地满足服务对象需求,提升志愿服务质量。通过后台大数据分析,学院及时调整志愿服务内容,为社区治理志愿服务提供新思路。
学院团委主动对接社区,已经先后同台东街道、薛家岛街道山里社区、东江路社区、南岛社区、莲花山社区等进行结对共建,签订实践育人基地,并将各社区所需要的志愿服务纳入到志愿服务平台,组织各个团支部和学生组织定向、长期、稳定开展特色社区实践活动。
“通过学院公众号平台派发实践项目,不仅提高了我的专业实务能力,还为我的第二课堂加了学分,充分满足了我的学习和实践需求!”人文与外国语学院孙浩宇同学在参加完社区实践活动后便与同学们分享交流起来,让担忧第二课堂学分不足的大四学生如释重负。
发挥“社工+”专业优势,赋能学生成长新效能
人文与外国语学院深挖学科特色,将社会工作专业和社区服务紧密结合,通过《社会工作实务》《家庭治疗与保护》等课程,开发了“智慧父母,幸福人生”、“承社区治理,助共治共建”等活动,实现课堂学习与社区服务相辅相成,互利互促。
学院聘请专业老师担任团队的业务指导老师,按照老年人、青少年、儿童、家庭、社区治理等研究方向组建专业师生团队,引导大学生将专业理论融入社区服务、社区治理中。自项目启动以来,团队已组织1255人次大学生志愿者前往青岛市西海岸新区山里社区、南岛社区等,形成“青辰助老”、“青辰赋能小课堂”等良好社会效益的服务项目18个,受益人群近三千人。
学院依托社会工作专业相关课程,聚焦”一老一小“,探索“社工引领义工”的运作模式,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理论知识和实务技巧,引领志愿服务专业化发展。开展了“预防认知症”助老服务、搭建“青辰赋能小课堂”等,为签约社区居民提供更加个性化和细致入微的生活支持和精神体验,提升社区内部的协同合作,同时通过社区服务实践提升学生的专业和实务能力,让大学生在奉献社会、服务群众中锤炼思想、提高能力。人文与外国语学院先后获得青岛市“博爱青岛·志愿服务”公益引导基金项目经费支持5万元;第十届“青年服务青年 青年影响青年”公益创投项目经费支持3万元。
打造特色项目品牌,激发社区服务新动能
人文与外国语学院注重品牌项目的打造,结合组织优势,深化校地合作,用品牌项目带动志愿服务质量,实施“青辰+”计划,打造“青辰助老”“青辰童伴”“青辰赋能小课堂”“青辰微治理”“青辰环境护卫队”等系列具有社会效益的品牌项目,不断激发社区服务的新动能。围绕社区老年人开展“青辰助老”志愿服务项目,通过“现实辨识小组”和照护课堂,为家庭照护者提供照护支持,进而提升社区老人的生活质量;围绕社区青少年和儿童打造“青辰童伴”志愿服务项目,借助专业心理咨询师、家庭指导师、萨提亚家庭治疗师等资源,开展家庭教育、亲职辅导、知识讲座等系列活动,增进亲子关系,助力儿童健康成长;围绕空间共享、家园共治、情感共系等方面,打造“青辰微治理和环境护卫队”志愿服务项目,搭建“邻里圈”,推进陌邻到睦邻的生动转变,激活社区“临聚力”,有效提升基层治理效力和社会认知能力。
下一步,学院将持续推进“青辰+”社区实践计划,依托校内外实践育人基地,融入专业优势探索与社区的长效合作机制,打造社区实践育人特色品牌,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走进社会基层、了解社会实际、服务社会建设,在实践中提升能力本领,在社区实践的“特色课程”中,淬炼成长,绽放光芒。
(版面编辑:崔航;撰稿:徐卫晓、王小倩;审核:卢新明、林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