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要坚定“四个自信”。他特别是着重提出了要建立文化自信,指出文化自信是根本的自信,是最具基础地位的自信。也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文化自信,其他的诸如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谈不上的,也是最终确立不起来的。 树立正确的自信观,值得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自信与否并不能必然地与经济挂钩。好像我们现在特别自信,因为中国的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并且很快有赶上第一之势。那么,如果我们经济上不是“风景这边独好”,或者说经济下行,我们就没有自信了吗?当然不是!我们的自信,是因为共产党人洞察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是因为我们把握历史大势力,是因为我们掌握了真理。马克思早在1848年就提出了“两个必然”,这才是真正的自信。中国共产党人在28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始终朝着理想前行,虽历九死而不改其志,这才是真正的自信。对于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与教育者来说,自身经济状况与地位的好坏不应当是我们是否自信的基石,反而可以说,如何面对低潮才是检验马克思主义者自信心的试金石。
二是自信决不意味着自大,一定内涵着敬畏。这是指,要敬畏历史,敬畏人民。苏联共产党这样具有重大世界影响的大党,一朝消亡,这最足以引起中国共产党人的敬畏。我们应当对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保持足够的敬畏,因为我们没有任何天然的免疫力。
三是自信必然内涵着兼容并蓄。对于西方的东西,我们要有拿来主义的心胸。对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去说服、去影响,使之提高认识改变看法。甚至对于反马克思主义者,也要自信真理的力量,更多运用批判的武器,而非滥用武器的批判。
四是自信重在传导。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我们开论坛,发文章,拿课题,传播我们的自信,彼此传导我们的自信,这很重要。但这对于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来说,只是完成了一半的任务,中国的未来在于青年,我们如何去改进教学,俯身向下,认真探究青年学生的内心,他们需要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他们喜欢什么样的党史教育,我们愿意因此把同样的热情与精力用在教书育人上面,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教育的入脑入心。